纽约走上复苏之路

拉斯维加斯华人资讯网   Wednesday 2020/10/14 15:15 PM
收藏
纽约华人资讯网主笔 詹涓

3月以来,随着受到疫情正面攻击,纽约迅速沉寂,写字楼人去楼空,往昔排着长队的餐馆纷纷歇业,许多上东区居民离开了拥挤的公寓,搬到了郊区居住,而且可能再也不会回来。

留下来的人则在为生计和安全,为了这个城市是否能继续欣欣向荣地发展而担忧。如果纽约已死,前程无望,留守在这座城市里是不是也就毫无意义?

不过,一些信号显示,尽管仍然存在着不确定性,但许多公司仍然看好纽约的明天。当一些纽约客回归郊区生活时,也有许多野心勃勃的年轻人已经来到了这里,他们看到了新的机会。

科技公司继续押注纽约

曼哈顿在大流行期间人去楼空。但大型科技公司还在继续进入这个最昂贵的地标。四大科技巨头——亚马逊、苹果、Facebook和谷歌——目前在纽约已租用或购买了足够容纳逾2.2万名员工的办公空间,在今年这么一个不景气的年头,仍然新增了数千名员工。这对于东海岸的大学毕业生、纽约房主和科技业从业者都是利好。

尽管新冠疫情袭击纽约后,至今许多办公大楼仍然空空荡荡,但这四大巨头都在显著扩大它们在纽约的足迹,给纽约投下了亟需的信任票。

由于担心病毒可能在寒冷的月份再次激增,许多公司正在努力解决如何、何时、甚至是否会召集员工回到曼哈顿大楼的问题。这四家公司都允许员工远程工作,包括Facebook在内的一些公司预计,未来将有多达一半的员工在家工作。即便如此,这些巨头们不仅继续推进先前的增长计划,而且还在疫情期间加快了招聘和购置办公室的步伐。



地图上的方格显示了Facebook、谷歌、亚马逊和苹果租用或购买的空间。

20多年前,科技行业首次落户纽约,在金融、媒体、房地产和医疗保健等传统支柱产业的阴影下,科技业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2000年,谷歌在加州外开了第一家分部,在曼哈顿的这个销售办公室里只雇了一名员工。

但近年来,纽约已经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中心,成为硅谷在东海岸的竞争对手,成为科技巨头的第二故乡。纽约科技公司的重心也已从营销和销售部门转移到与硅谷类似的技术团队。他们从纽约和周边的大学中招聘工程师和开发人员,还吸引了一些原本住在西海岸的员工。

规模较大的公司已经在曼哈顿西区建立了一条科技走廊,从中城南部的西34街一直延伸到曼哈顿下城的世贸中心地区。

今年到目前为止,亚马逊、谷歌、Facebook和苹果总共在纽约新雇佣了2600多名员工,使它们的雇员总数超过2.2万人。仅Facebook就增加了1100名员工,使其现有员工数量达到4000人。

今年8月,Facebook租下了宾夕法尼亚车站附近法利大楼(James A. Farley Building)的全部办公空间。Facebook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公共政策主管起亚·弗洛伊德(Kia D. Floyd)指出,该公司在2008年大萧条前不久在纽约设立了办事处,那是纽约市另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

“当时人们逃离了这座城市,认为它不会再复苏了,”弗洛伊德说。“但这座城市拥有着勇气、韧性和多样性,它永远都能鼓舞我们这样的企业。”

就在法利大楼拐角,苹果公司签署了一份租约,在麦迪逊广场花园附近的佩恩广场11号(11 Penn Plaza)租了22万平方英尺的大楼。十年前在纽约设立了第一个办公室的苹果公司,正在向曼哈顿的另一栋大楼扩张。

谷歌和亚马逊更是以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要快的速度将企业园区整合在一起。今年3月,亚马逊以大约10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了第五大道的标志性建筑Lord & Taylor大楼。最终将有2000名员工在那里工作。亚马逊现在在纽约已经有8处写字楼,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中城。

“我们知道人才会吸引人才,我们相信,像纽约这样的城市的创造力将继续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专业人士,”亚马逊人力发展副总裁阿丁·威廉姆斯(Ardine Williams)说。

谷歌目前在纽约拥有约9000名员工,其中超过一半是工程师。目标是在未来几年在纽约市雇佣1.4万名员工,实现2018年将纽约市劳动力增加一倍的承诺。该公司已经在曼哈顿的切尔西社区及其周边拼凑起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企业园区,其中包括几处正在建设中的房产。

几家公司的高管表示,他们在纽约最黑暗时期的投资,反映出他们相信纽约与众不同的特征——多样性、文化、高效的交通网络和众多高校——将在疫情过后继续吸引人们。

根据纽约州审计署(New York State comptroller 's office)的数据,在疫情前,纽约市的科技行业雇佣了15.01万人,在2018年和2019年总共增加了1.57万个工作岗位。大多数新工作都在软件、数据处理和互联网发布等领域。招聘步伐预计将继续攀升。

在危机爆发期间,规模较小的科技公司也仍然在增加员工人数。

总部位于曼哈顿中城的云数据库平台MongoDB自疫情爆发以来已新雇佣了97名员工,使其在曼哈顿的员工总数达到551人。

法拉·瓦哈卜(Farah Wahab)是该公司最新聘用的员工之一,她在旧金山的几家科技公司工作了五年之后,于今年8月开始担任产品营销经理。

她说,虽然旧金山的科技产业规模要大得多,但与纽约相比,旧金山感觉更孤立。

“我喜欢旧金山,但它感觉有点像一个孤立于现实世界的科技泡沫,”32岁的瓦哈卜说。“接触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人,对我的个人和职业生涯都很重要。”

旅游业谋求自救



在肯尼迪国际机场(Kennedy International Airport)4号航站楼外,黄色出租车排成的长龙已经消失了。司机有时要等上几个小时才能载上一个乘客。今年8月,抵达肯尼迪机场的国际旅客不足40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9%。

纽约损失的影响在时报广场最为明显,那里的企业需要依赖游客和上班族。广告牌还在不停地闪烁,但许多最受欢迎的景点、一排排的零售商店和餐馆都关门了。

当地贸易组织时报广场联盟(Times Square Alliance)2016年收集的数据显示,根据官方数据,时报广场地区雇佣了约18万名员工,为该市提供了15%的经济产出,创造了25亿美元的税收。在疫情爆发前,每天约有38万名行人经过该地区,高峰时这个数字能达到45万。而在该市封锁期间,广场上的行人数量减少了90%以上,现在尽管有所增加,但人流量仍比去年同期减少了约七成。

该联盟发现,在时报广场地区的46家酒店中,至少有26家已经关门,其中包括在时代广场拥有478间客房的希尔顿酒店。151家零售商中,有48家关闭。162家餐厅中有90家关闭。当中有些只是暂时歇业,但也有些是永久闭店。

在唐人街,游客们过去常常光顾熙熙攘攘的街道,那里有鱼市、水果摊、餐馆和当地商店。坚尼街(Canal Street)两旁的小玩具店和纪念品摊位出售形形色色的玩具和小雕像。

“没有游客我就没有生意,”马哈茂德(Prince Mahamud)在最近的一个工作日对《纽约时报》说。他坚尼街开了一家纪念品店。“纪念品是给游客的,”他一边说,一边举起绿色塑料自由女神像。“本地人可不会买这个。”他说,过去他的生意每天能挣2000美元左右,但现在他每天只能挣到200到240美元左右。马哈茂德希望到了圣诞节时景况能好些,但也很难讲,“要是到时经济还是不好,人们要为了付房租和买吃的发愁,那就不可能来旅游。”

考虑到由于国际旅游禁令仍在生效,可能无法通过中国、英国、巴西这几个最重要的出境国促进本地旅游业,纽约市的旅游营销机构NYC & Company现在正在重塑纽约市的旅游业,最近推出了一项旨在吸引当地居民和国内游客的计划。

“我们想提醒纽约人,纽约仍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我们有办法来重建它。我们一定会重建,”NYC & Company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弗雷德·迪克森(Fred Dixon)说。

该机构将为在万事达信用卡上的消费提供最高100美元的返现额度,包括在城市体验上每花20美元返现10美元,在酒店消费上每花100美元返现25美元。

以前,由于游客众多,纽约本地人一直对一些社区避而远之。现在越来越多纽约本地人开始趁着难得的宁静,来到周边社区吃喝探索。

上周,位于小意大利的餐厅Gelso & Grand生意很不错,23岁的服务员朱莉娅·戈尔德(Julia Gold)在餐厅的户外用餐区为四桌客人服务。

“对我们来说,现在最大的不同就是有更多本地年轻人来这里吃饭。这种感觉很好,”她说。“老实说,我们仍然很忙,尤其是在周末和晚上。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未知的领域,很难说以后外出就餐会是什么样子。但我发现纽约本地人非常渴望能到外面吃饭。”

重新开业的酒店也反映出纽约本地人的消费热情。

“我们每天都在努力应对这些新挑战,”曼哈顿上东区马克酒店(Mark Hotel)的礼宾部主管伊莎贝尔·霍根(Isabelle Hogan)说。“我们惊喜地发现,尽管纽约市目前没有多少观光客,但本地人仍然渴望豪华酒店的体验,他们想离开自己的公寓,换一种风景。”

房地产市场亦有缓和迹象




纽约的人气也有改善。商业大道两旁的露天餐馆,公园里的年轻家庭,重新开放的博物馆——重新恢复的活力导致9月份新上市待售房产下降了27.5%,这是5个月来首次下降,这个信号表明卖家不再恐慌。

从3月到5月初,估计有42万人生活富裕、流动性强的人离开了纽约,搬到郊区,他们留下了数千套空置公寓,这些公寓是留守者和新来者的奖励。目前,曼哈顿的平均租赁期为一年,可免租两个月,这是过去十年来的最高水平。许多人把居民外逃的传言当作了邀请:如果纽约真的“完了”,租金一定很合适。

疫情前,26岁的职业舞者塔里克·米特里(Tariq Mitri)做着四份兼职,在酒店做两份服务工作,同时在两个舞团表演。今年3月,他失去了酒店的工作,舞蹈项目也突然被搁置,迫使他搬回俄勒冈州波特兰市附近与父母同住。

但他和他的行业都在寻找新的出路。他原先工作的公司Dance Church又给了他一份兼职管理的新工作,此外,他还加入了纽约HEIDCO公司,参与制作一部舞蹈电影。今年8月,他带着一只新的小狗和一辆二手丰田汽车回到布鲁克林的公寓。他的工资比疫情前要低得多,但在临时失业救济金的帮助下,他到目前为止还能支付自己的开支。

“我不确定自己是否有能力回来,但我意识到,纽约是我永远的家,”米特里说。

32岁的威廉·潘(William Pan)在皇后区长大。对他来说,现在是买房的好时机,部分原因是按揭利率极低,同时也是因为共管公寓开发商急于进行交易。他和未婚妻、做会计的卡米·伍(Cammy Vu)签订了一份合同,打算在长岛市正在建设的共管公寓Neighborly购买一套面积超过1000平方英尺的两居室公寓。

从事金融业的潘先生没有透露房子总价,但他介绍说,开发商提出支付一整年的普通费用和房产税,价值超过2万美元;支付所有相关的转让税,约合3.8万美元;还有打折的停车位。

“和我在曼哈顿看上的房子相比,这真的是千载难逢的好买卖,”他说。而且搬家使他离他的父母更近,他的父母仍然住在埃尔姆赫斯特附近,这是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社区之一。至于新冠爆发第二波疫情的可能性,他当然很担心,但他并不怎么困扰。

他说:“纽约市的房地产业对生活中的一切起起伏伏都免疫了。我不认为纽约的房地产会衰败。”



原创稿件,未获许可不得转载,切勿侵权。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0条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