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泉忠 (东京大学法学博士) 摘要:此次台湾地区之所以在这波“抗疫竞赛”中脱颖而出,显然并非在于“侥幸”,而是胜在一个“快”字,而这个关键词,除了2003年SARS的前车之鉴外,更包含了专业素养与紧贴民意两大要素。对处理疫情不满的民意高达8成的香港当局又该如何借鉴呢?
—————————————————————————————————————————————— 图片来源:台湾电视直播截图
就应对这波“新冠肺炎”的疫情,香港跟随内地叫法,称作“抗疫”,台湾地区则惯称“防疫”,姑且不论其语义是否完全相同,疫情蔓延至今,台湾在两岸三地各自危机处理与防控疫情方面,的确已经交出了第一份足以傲视东亚地区的亮丽成绩单。究竟台湾是如何做到的?
台湾医护系统机制的“快” 截至本文截稿前,“新冠肺炎”的确诊人数,在大陆地区是76936例,香港74例,台湾则停留在28例,是两岸三地最少的。在四小龙之中也把韩国的602例以及新加坡的89例给比了下去,甚至台湾人心中样样都是自己学习对象的日本(781例)这次都要反过来向台湾取经。
此次台湾地区之所以在这波“防疫竞赛”中脱颖而出,显然并非在于“侥幸”,而是胜在一个“快”字,而这个关键词,除了2003年SARS的前车之鉴外,更包含了专业素养与紧贴民意两大要素。
过去台湾经济长年不振,人均GDP与专业人士的薪资持续远远落后于其他“四小龙”成员的韩国、香港、新加坡,然而台湾的专业人士平均却有很高的素养,整体的公共服务备受称许,甚至更胜日本一筹。而在医疗与公共卫生的专业水平,也得到国际同业的高度肯定。2020年2月9日出炉的“2020医疗保健指数”(Health Care Index)评比,台湾地区继续蝉连世界第一,以86.71分排名第1,韩国第2、日本第3名,香港则排名第42,大陆则排第46。
台湾地区的专业素养也反映在这波疫情的应对上。所谓“快”,从台湾处理2月16日所出现的首名死亡病例的过程也可以窥视出。病患是一位出租车司机,一开始被诊断为流感重症,不过敏锐度高的主治医师基于专业的判断,将他送进负压病房,以避免感染扩大的可能性;而这名司机病患之所以后来被确诊,则是因为台湾“疾管署”主动回溯检验了被通报流感重症的病患,而成功找到漏网之鱼的。
有了17年前SARS的沉痛教训,过去几年各家医院每年都举行定期演练,此次遇到疫情,各种各样应对处理的讨论也及时进行,包括口罩数量的调节与有效管理、动线规划、医护第一线的人力调配等。在死亡病例发生后,台湾疫情指挥中心翌日随即推出小区监测通报的处理原则,将防疫机制的战线扩大到社会末端。除此之外,医疗前线在医护信息包括治疗经验的分享也力求高度透明,日前台湾重症医学会举办了应对此次新冠肺炎的专业研讨会,也对台湾所有不分科别的医师公开在线直播。
对民意掌握快而准 此外,台湾反应的“快”,也与台湾当局对民意及其变化具有敏锐快速的反应息息相关,也与此次应对疫情上被民意批为“后知后觉”的香港特区政府形成强烈对比。
为政者必须以人民的福祉为优先原则,急人民之所急,这可不能只靠说的,一个以民意为依归的政府,容不得当权者有任何的怠慢。在有关口罩的调配问题上,香港至今仍可见大排长龙购买口罩的景观,有的老人家三更半夜都出来排队,然而当局就是不愿暂时先释出一部分库存的1000万个口罩来应急。在台湾,所有民众可凭健保卡到任何药店购买受到基本保障的口罩,以避免大排长龙。除此之外,负责台湾数位发展的“政务委员”唐凤协助及时地设计了“口罩供需信息平台”,上网即可查询台湾所有药店口罩的实时存量,减少民众排队乃至扑空的机率,连日本同行与舆论也大为赞赏。
正因为有民意的监督,当局必须“打醒十二个精神”,不容有任何的疏漏。在武汉宣布封城的前一天,台湾当局率先启动防疫机制、严阵以待。出任台湾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指挥官的陈时中不仅随即召集学者专家进行跨部会的防疫会议,制定作战方针,也亲赴第一线指挥,过密的行程被网民挖出来,包括半夜坐3点半的飞机赶去台中……。行政部门主管苏贞昌除了严正宣布“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但若出现防疫破口绝对严办”之外,也迅速编列出共计600亿台币的纾困特别预算,以支持交通运输业、内需型产业、农渔业等因此次疫情遭受重创的业者。
正由于当局不是玩假的“快”,使台湾的疫情能在第一时间受到控制,人力与资源就无需完全投入在紧急处置部分,因而较有余力来预先应对疫情的变化。这是台湾此次防疫相对做得较好的缘由,如此的表现也如实地反映在民调上。
就当局应对防疫的表现,《TVBS》于二月十四日公布的民调显示,小英的满意度上升至上任以来新高的54%,苏贞昌的满意度也达到52%,为防疫连日不眠不休的陈时中满意度更是直冲82%。此外,就民众对当局处理疫情的整体表现,有71%受访者表示满意,至于对当局防治疫情的能力,民众有信心比例更高达83%。台湾如此的民意,与近日香港民意研究所发布的香港市民不满特区政府抗疫表现达八成的情形,形成天渊之别的对比。
诚然,天灾人祸当前,不见得所有以民意为依归的当局一定都做的好。对台湾民众而言,最记忆犹新的,恐怕是2009年发生的“八·八水灾”,马英九当局的应对备受舆论抨击,直接导致行政部门主管刘兆玄于一个月后总辞下台。2018年台湾中南部再度发生水灾,蔡英文在嘉义勘查灾情时,因搭乘军方提供的云豹装甲车,开进淹水的民居街道,遭到现场灾民怒批高高在上、不懂民间疾苦,虽然蔡马上下来,却也已导致民望受创。
然而,以民意为准绳的制度,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一方面是有民意的监督,另一方面也设置了“做不好就下台”的机制。不过,香港制度不同,尽管去年以来香港社会爆发空前的乱局,以及此次应对疫情不满的民意高达8成,民望跌到谷底,迄今并不需要任何一位官员因而引责下台。
台湾之所以能在严峻的防疫一役,交出第一份亮丽的成绩单,既是因为在调节口罩供应、调动医疗机制、杜绝防疫破口等方面都有较明快的反应,也是由于以民意为依归的运作机制逐渐成熟所影响的结果。对香港而言,台湾面对防疫时的危机处理与专业应对能力,或许可以虚心去学,然而支撑这种专业素养与敏锐反应的民意机制,又该如何去借鉴呢?除了切切实实落实《香港基本法》写明的循序渐进落实行政长官与立法会的直选以确立责任清晰的民意监督机制,恐怕没有别的选择。
作者简介:林泉忠(LIM,JohnChuan-tiong),东京大学法学博士,具有两岸三地长期生活与研究经验,历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员、日本国立琉球大学准教授、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副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访问学者等,现为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研究范围主要渉及东亚区域国际关系,包括中日与日台关系、两岸三地关系、琉球研究、东海南海研究、国民整合、民族主义、族群政治、文化认同等。目前已出版专着《"边陲东亚"之认同政治:冲绳、台湾、香港》(2005年)、《21世纪视野下的琉球研究》(2017年)、《谁是中国人:透视台湾人与香港人的身分认同》(2017年)、《当"崛起"中国遇上"太阳伞":透视两岸三地新关系》(2018年)、《中日国力消长与东亚秩序重构》(2020年),以及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 本文经授权转载于微信公众号《 林泉忠公衆号》
初稿原文〈爲什麽台湾的「防疫」比香港做得好?〉《明报》,2020年2月24日。本文为修改版。
本文不代表华人资讯网观点
编辑:Dorit
VIDEO
原创稿件,未获许可不得转载,切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