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聪明的少年在中国”?PISA测试说明美国娃已输?

世界说   Wednesday 2019/12/04 16:22 PM
收藏
■ 纽约华人资讯网主笔 詹涓

时隔三年,PISA又来了!根据经合组织(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评,以北京丶上海丶江苏丶浙江“组队”作为代表的中国15岁学生,在阅读丶数学丶科学三项测试中,分别获得555分丶591分丶590分,这三科“成绩”在所有参加测试的国家和地区中均排名第一。新加坡紧随其后,澳门丶香港分列三四名。所以包括彭博社在内的一些媒体已经得出了“最聪明的少年在中国”的结论。




美国则在阅读中获得505(从2015年的第15位升至第8)丶数学478(从35升至30)丶科学502(从17升至第11)。尽管都各有上升,但美国的舆论并不乐观,《福布斯》杂志有评论说,美国之所以成绩略有上升,只是因为其他国家和地区退步了,而《纽约时报》则发表教育界人士说法,在标题中直言美国的教育改革“就是不管用”。


PISA的结果似乎证明了很多华人家长的猜测:美国的基础教育丶尤其是数学教育看来真是不行。这种思路也催生出了一种常见的做法,一些家长会让孩子在中国接受至少六年的基础教育,之后才会考虑把孩子送过来读初高中。不过,魔鬼藏在细节里,仔细分析PISA考试的方法论和数据,我们才能看到美国和中国教育更深层次的问题(以及希望)。


“中国最富裕地区的成绩”


中国在选取参与PISA测试的样本时,似乎时常遭到诟病。


2012年,中国大陆首次参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结果就在三项测试里都得了第一名,但问题是这年只选择了上海一地,但上海的经济和教育水平有多高,全世界人民都懂的。


2015年的第二次评估,扩大到四个省市——上海丶北京丶江苏和广东。那一年,中国学生的整体得分有所下降,名次从第一变成了第十。


2018年是中国第三次参与,跟上一回不同的是,这次将广东换成了浙江,选择了四省市361所学校的12058名学生参加测试。需要指出的是,取样经过了OECD的监督,城市和乡村丶公立和私立丶普通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均纳入了抽查范围。所以即使采样不能代表整个中国大陆,但说代表总人口超过1.8亿的中国东部地区,还是说得过去的。


这四省市恰巧也是中国较富裕丶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据中国教育部官网的说法,这四个省市的学校硬件短缺程度低于63个参测国家(地区),且城乡学校硬件短缺情况均好于OECD平均水平;四省市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的比例高,校均持证上岗教师比例达96.3%,在参测国家中排第4位。所以可以这么说,中国一些最富裕地区的青少年在阅读丶数学和科学方面的表现超过了世界最富裕国家的同龄人。这当中经济条件最差的10%的学生,其阅读能力也与美国平均水平的学生相当或者更好。


阅读兴趣方面,中国四省市学生是参测国家(地区)中最喜爱阅读的,阅读兴趣指数达0.97,排第一位。24.8%的学生每月多次阅读两种类型的读物,19.2%的学生每月多次阅读三种类型的读物。


不过也存在有些问题,最突出的是学生幸福感偏低。中国四省市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指数为-0.19,满意度平均分为6.64分,在参测国家中分别排第51位和第61位。


如果比较下学习时长和测试分数(即“学习效率”)会发现,芬兰学生名列前茅,其次是德国和瑞典的孩子。用经合组织教育部门负责人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Andreas Schleicher)的话说,在这些地方,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相比之下,中国学生学习时间较长,平均校内课堂学习时间为31.8小时/周,按照学习时间长短排序,在参测国家中排第4位。但总体学习效率不高,阅读丶数学和科学的学习效率分列第44丶46和54位。






细看美国数据


在美国,来自215所学校的4838名学生完成了评估,代表3559045 名15岁学生(占15岁总人口的86%)。


总体而言,美国学生在阅读和科学方面排名略高于经合组织的平均水平,在数学方面则低于平均水平。这跟华人家长们观察到的美国基础教育中重阅读丶轻数学的概况也是相符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首先是教育多样性的问题。美国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许多其他国家,事实上,由于缺乏一个集中化的教育体系,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美国的教育体系”,因为这里有50种不同的体系和教育评判标准,甚至在一个学区里,好学校和差学校之间的差距就有天渊之别,某些州的进度总体可能较为落后,导致平均分偏低,这完全可以理解。


其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学童的种族构成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975年,参加NAEP(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的学生中有80%是白人;在2015年,白人学生只占考生的51%。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非洲裔和西班牙裔学生在这些考试中的表现在历史上较白人和亚裔差,考虑到得分较低的学生在学龄人口中的比例在增加,那么你就发现,平均而言美国做得还不算太差。事实上从NAEP的数据来看,少数族裔的各项成绩确实都在上升,与白人之间的差距在稳步缩小。


具体看几个美国做得不错的地方:


1.移民发展


在美国,2009年有移民背景的学生比例为19%,2018年为23%,其中大约五分之二的移民学生处于社会经济劣势。但移民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得分与非移民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在经合组织国家中,平均有17%的移民学生在2018年的阅读成绩中位居前25%,而在美国,有24%的移民学生达到了这种水平。这说明,美国基础教育对ESL学生是提供了较为不错的支持的。


2.优生成绩


在阅读方面,15岁学生取得5或6级(即最好成绩)的比例从2009年到2018年,增长了近4个百分点,达到了13.5%,这在统计学上是一个显著的增长。意味着在引领优等生的阅读方面,美国的基础教育一直在进步。


3.心理健康


这是美国学生表现最突出的一项,结果颇为让人欣喜。

·在美国,有61%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

·大约93%的学生称自己有时或总是感到快乐,相比之下,称自己总是感到难过的比例为11%

·88%的学生同意或强烈同意在遇到困难时通常可以找到出路(经合组织平均值:84%)

·相当一部分学业暂时不佳的学生仍然对未来的教育充满期许,在表现落后的学生中,有超过四分之三的人表示希望完成高等教育(相比之下,经合组织国家平均值为48%)。


华人家长似乎尤其不用担心孩子的学业在总体上落后国内的同龄人,把亚裔学生的成绩单独拎出来会发现,他们在这三个领域中均占明显领先地位,阅读为556分,数学539分,科学551分,换句话说,如果是亚裔人口单列出来跟其他国家和地区比,阅读排到了第一(比中国四省市高1分),数学排第五(排在中国四省市丶新加坡丶澳门和香港之后),科学排第二(与新加坡并列),足够优秀了。



图注:2018年PISA测试中,美国各族裔的阅读得分


尤其是对比下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的心理状况,题海战术不一定有效,未必能换来一个自信丶乐观丶有幸福感的孩子,基础教育也不是教育的全部,鼓励孩子探索更多的兴趣丶发展软实力丶建立与家人更强有力的情感联系,多多认识和了解自己所在的社区,这或许才是华人家长在“推娃”时,更应该注重的内容。

■ 作者为纽约华人资讯网主笔詹涓 ,曾任《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副主编


原创稿件,未获许可不得转载,切勿侵权。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0条评论

登录